时间: 2025-04-30 01:3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1:35:06
“啼痕”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哭泣而在脸上留下的泪痕。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悲伤或极度情感激动时,眼泪在脸上留下的痕迹。
在文学作品中,“啼痕”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悲伤情感,增强作品的情感深度。例如,在古典诗词中,描述女子因思念或失恋而哭泣的情景时,常常会用到“啼痕”这个词。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描述深切悲伤的场合,仍会被选用以传达更细腻的情感。
“啼痕”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啼”指的是哭泣,“痕”则是痕迹的意思。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文学和情感表达中仍保留其独特的韵味。
在**传统文化中,哭泣往往与悲伤、哀悼等负面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啼痕”这个词在描述这些情感时尤为贴切。它不仅描绘了外在的泪痕,更深层地反映了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啼痕”这个词往往让我联想到古代诗词中那些柔弱、多情的女子形象,她们因爱而悲,因悲而泣。这种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情感色彩,使人在阅读或使用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悲伤情绪。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在参加一个朋友的葬礼时,看到他的家人脸上布满了啼痕,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啼痕”这个词所蕴含的深切悲伤和无尽哀思。
在创作一首关于失恋的诗时,我可能会这样写:“夜深人静时,独对镜中人,啼痕未干,心事重重。”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女子坐在窗前,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泪痕清晰可见。这样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能极大地增强“啼痕”这个词带来的情感冲击。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ear stains”或“tear tracks”,虽然直译为“泪痕”,但在情感表达和文化联想上,可能不如“啼痕”那样富含诗意和情感深度。
通过对“啼痕”这个词的深入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意义。这个词不仅描绘了外在的泪痕,更深层地反映了内心的痛苦和哀伤,是汉语中一个富有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的词汇。
1.
【啼】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放声痛心地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号,痛声也。”-嗁,号也。 、 《吕氏春秋·察今》-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 唐·杜甫《石壕吏》-妇啼一何苦。 、 宋·王安石《伤仲永》-忽啼求之。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儿醒大啼。 、 、 《聊斋志异·促织》-儿惧,啼告母。
【组词】
啼呼、 啼饥、 啼天哭地、 啼咽
2.
【痕】
(形声。从疒(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艮(gèn)声。本义:疮伤痊愈后留下的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痕,胝瘢也。 、 《通俗文》-创瘢曰痕。
【组词】
痕瑕、 痕挞、 痕瘕、 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