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5:01
土崩鱼烂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土地崩裂,鱼类腐烂。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彻底崩溃或毁灭,形容情况非常糟糕,无法挽回。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的衰败或组织的崩溃,如“王朝土崩鱼烂,民不聊生”。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彻底失败的情况,如“他的计划土崩鱼烂,完全行不通”。 专业领域:在政治学或历史学中,可能用来描述一个政权的彻底崩溃。
同义词:崩溃、瓦解、毁灭、破败 反义词:兴旺、繁荣、稳固、健全
词源: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土崩鱼烂,不可救也。”原指自然灾害导致的严重后果。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比喻任何彻底崩溃的情况。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重视管理和预防,避免彻底的失败。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绝望和无助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彻底的失败和无法挽回的局面。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一个项目或计划彻底失败时使用这个成语。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王朝土崩鱼烂,唯余青山依旧。”
视觉:可以联想到一幅描绘废墟和腐烂鱼类的画面。 听觉:可能会联想到哀伤的音乐,如萧邦的《葬礼进行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ll apart”或“collapse”,但它们没有“土崩鱼烂”那样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土崩鱼烂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彻底的失败,还带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深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若乃距阳平,据石门,摅八陈之列,骋奔牛之权,焉有土崩鱼烂哉。
清·方苞《书潘允慎家传后》:“是以人主孤立于上,蒸黎糜沸于下,~,一溃而不可收。”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崩】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
【组词】
山崩地裂
3.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
4.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