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0:59
“下三烂”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品质极差,行为卑劣,或者物品质量低劣。这个词汇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口语中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或鄙视。
在不同的语境下,“下三烂”的使用有所不同:
“下三烂”这个词汇的具体词源不详,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下”和“烂”这两个字的负面联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极端负面评价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下三烂”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和品质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倾向于用这样的词汇来表达对不道德或低质量行为的强烈不满。
这个词汇通常会引起负面情感,如愤怒、厌恶或失望。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不诚实、不道德或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服务态度极差或产品质量极低的情况,我可能会使用“下三烂”这个词汇来表达我的不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下三烂的世界里,
诚信如晨露般稀少,
愿我们心怀光明,
不被黑暗所吞噬。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破旧、脏乱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刺耳的噪音或不和谐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ow-life”或“scum”,它们也用来形容品质极差的人或事物。
“下三烂”这个词汇在表达极端负面评价时非常有用,但它也应当谨慎使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3.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