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0:58
土寇:字面意思是指地方上的盗贼或土匪。在古代**,这个词通常用来指代那些在乡村或偏远地区活动的非法武装团体,他们可能因为社会动荡、贫困或其他原因而成为盗贼。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土寇常常被描绘为社会动荡的象征,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最初被视为土寇。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土寇可能被用来指代那些进行小规模犯罪活动的人。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或社会学领域,土寇可能被用来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犯罪现象。
同义词:盗贼、土匪、强盗 反义词:义士、英雄、良民
词源:土寇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土”指地方,“寇”指盗贼。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地方上的盗贼或土匪。
在古代**,土寇常常与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是农民起义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社会底层的反抗者。
情感反应:土寇一词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 联想:联想到混乱、贫困和无序的社会环境。
在历史学*中,我了解到土寇在某些时期是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产物,这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土寇作为反抗的象征:
在荒凉的山谷中,土寇们挥舞着希望的旗帜,
他们的眼中,是对不公世界的愤怒与渴望。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混乱景象,土寇们挥舞着简陋的武器。 听觉联想:可能是战鼓声和呐喊声,象征着战斗和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ndit”或“outlaw”,它们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但在某些故事中,这些角色也可能被浪漫化。
土寇一词在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是社会动荡的象征,也是对不公和腐败的反抗。在学*语言和历史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和社会的复杂性。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寇】
(会意。从宀(mián),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pū),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 、 《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寇贼奸宄。 、 《左传·文公七年》-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 、 《吕氏春秋·贵公》-大兵不寇。 、 《盐铁论·本议》-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 、 《资治通鉴》-吐蕃发十万兵寇西川。
【组词】
寇戎、 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 寇剽、 寇钞、 寇攘、 寇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