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09:1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9:13:38
词汇“义断”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以下是对“义断”这一词汇的分析:
“义断”字面意思是指道德或道义上的决断或断绝。它可能指的是在道德层面上做出决定,或者是在某种情况下断绝与不道德行为的联系。
由于“义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或者是在面对不公正时的决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法律领域,它可能被用来讨论道德决策。
由于“义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关于它的词源和历史演变的信息非常有限。它可能是由“义”(道德、道义)和“断”(决断、断绝)两个字组合而成。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和道义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义断”这样的词汇可能与强调道德选择和道义坚持的文化背景相关。
“义断”可能让人联想到坚定、勇敢和正义的情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道德行为的尊重和对不道德行为的厌恶。
由于“义断”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面对道德决策时,人们可能会在内心使用类似的思考过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义断”来表达一个人在道德困境中的坚定选择:
在黑暗的迷雾中,
他选择了义断,
光明之路虽险,
心却坚定不移。
由于“义断”涉及道德和道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正义的象征,如天平、盾牌等视觉元素,以及庄严的音乐或声音。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义断”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决策的概念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
“义断”是一个强调道德和道义的词汇,尽管它不常用,但在讨论道德决策时,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道德概念。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