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7:2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7:29:22
词汇“义方”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具有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义方”字面意思是指符合道义、正义的方向或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它常指正确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义方”可能源自古代儒家思想,强调行为应符合社会和道德规范。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文献和学术讨论中仍可见其身影。
在**传统文化中,“义方”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个人行为应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在现代社会,虽然该词汇的使用减少,但其背后的道德理念仍被广泛认同。
“义方”给人以正直、高尚的情感联想,它代表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追求和尊重。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在讨论道德决策或行为准则时提及“义方”,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行于义方,心怀正道,世间纷扰,我自岿然。”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君子行走在正道上,背景是宁静的山水,传达出一种宁静和坚定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道德理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西方的“moral compass”。
“义方”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它代表了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追求和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