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0:54
词汇“义政”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我们可以推测“义政”可能指的是“正义的政治”或“符合道义的政治”。以下是对这个词汇的深入分析:
“义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理念或实践,强调政治行为和政策的正义性、道德性和公平性。它可能涉及政府或政治领导人在决策和治理过程中遵循道德原则和社会正义。
由于“义政”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它可能是由“义”(正义、道德)和“政”(政治)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强调法治和道德的社会中,“义政”可能被视为理想政治的象征。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义政”的期望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义政”可能引发人们对公平、正义和道德的积极联想,同时也可能唤起对现实政治中不公正现象的批评和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通过讨论“义政”来表达对更好政治环境的期望,或者在批评某些政治行为时使用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义政的光辉下,人民的心愿得以实现,社会的每一角落都充满了和谐与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公正的法官或领导者的形象,传达出正义和公平的氛围。在音乐中,可以选择庄严和鼓舞人心的旋律,来表达对“义政”的向往。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政治理念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使用“just governance”或“ethical politics”等词汇。
“义政”作为一个概念,强调了政治的道德性和正义性,是人们在讨论政治问题时的一个重要参考点。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深化对政治伦理和社会正义的认识。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政】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政,正也。 、 《论语·有政》马注-政者,有所改更匡正。 、 《墨子·天志上》-必从上之政下。 、 清·秋瑾《致琴文书》-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
【组词】
正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