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9:44
杀一儆百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杀一个人以警告一百个人”。其基本含义是通过严厉惩罚一个人来警示其他人,以达到震慑和预防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极端手段来维护秩序或纪律。
在文学作品中,杀一儆百 常用于描述统治者或领导者为了维护权威和秩序而采取的严厉措施。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和军事,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特定的管理或执法策略。
同义词: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反义词:宽大为怀、仁至义尽
杀一儆百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杀一警百”,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维护秩序和纪律的重视,以及通过严厉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的策略。
在传统文化中,杀一儆百**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和“刑”相结合的治理理念。在社会管理中,通过严厉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是古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段。这种思想也影响了现代社会的法律和纪律管理。
杀一儆百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厉和冷酷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权威和秩序的维护,以及对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这种联想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权力和控制的反思,以及对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杀一儆百 的策略在家庭教育、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应用。例如,在学校中,老师可能会通过严厉处罚一个学生来警示其他学生遵守纪律。在企业中,管理层可能会对违反公司规定的高管进行严厉处罚,以防止类似行为再次发生。
在诗歌中,可以将 杀一儆百 融入到描述历史**或社会现象的诗句中,如:
铁蹄踏破旧山河,杀一儆百震四方。
血染长街犹未冷,威名远播敌胆寒。
在视觉上,杀一儆百 可以联想到古代刑场上的场景,如斩首示众的画面。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战场上将军的命令声,或是现代法庭上的判决声。
在英语中,杀一儆百 可以对应到 "kill one to warn a hundred" 或 "make an example of someone"。这些表达都强调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但在不同文化中,这种策略的接受度和应用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杀一儆百 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治理理念,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秩序和纪律的重视。通过学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深层含义,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维护秩序和纪律时,需要平衡严厉与宽容,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
如果遇到抗拒,就~。
西汉时期,河东太守田延年巡视霍光的家乡平阳发现市场吏尹翁归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奏请皇上任命他为东海太守。东海是一个强盗横行的地方,尹翁归决定采取杀一儆百的办法,处决豪强许仲孙,于是东海变得安定起来
1.
【杀】
(形声。从殳,杀声。古字作“杀”,甲骨文字形,在人(大)的下方做上一个被剁的记号,表示杀。殳(shū):兵器。从殳表示与杀有关。本义:杀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殺,戮也。 、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 、 《吕氏春秋·仲秋》-杀气浸盛。 、 《考工记·冶氏》-为杀矢。 、 《谷梁传·昭公十三年》-杀其君,虔于乾溪。 、 《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子罕杀宋君而夺政。 、 陶潜《桃花源记》-设酒杀鸡作食。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组词】
杀猪;杀鸡;杀戒、 杀坏、 杀落、 杀坯、 杀鸡扯脖、 杀人灭口
2.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3.
【儆】
(形声。从人,敬声。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儆,戒也。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注-儆,备也。 、 《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 、 《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官、巷伯儆宫。
【组词】
儆悟、 儆守、 儆惧、 儆懔、 儆戢、 儆儆、 儆动、 儆畏
4.
【百】
(会意。从一,从白。“白”假借为“百”。本义:数词)。
十个十。一百,100。
【引证】
《说文》-百,十十也。 、 《淮南子·时则》-律中百钟。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组词】
百辆之迎、 百日、 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