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2:16
惩前毖后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惩、前、毖、后。字面意思是通过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惩罚来防止未来的错误。基本含义是指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文学作品中,惩前毖后 常用于强调反思和自我改进的重要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劝诫他人或自我反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教育,它可能用于讨论如何通过惩罚和教育来预防未来的违法行为或错误。
同义词中,“亡羊补牢”强调在出现问题后及时补救,而“前车之鉴”则强调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反义词中,“重蹈覆辙”和“屡教不改”都表示重复过去的错误,与“惩前毖后”的预防性态度形成对比。
惩前毖后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强调通过反思和改正来提升个人或集体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在文化中,惩前毖后**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自我完善。在社会管理中,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强调法律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肃和深思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历史教训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错误时要有责任感和改进的决心。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惩前毖后的情况,比如在学中犯错后,通过反思和改进学方法,避免了将来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诗歌中,可以将“惩前毖后”融入到对人生经验的反思中:
岁月如梭,历史长河,
惩前毖后,智慧之光。
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视觉上,可以联想到历史书籍、古老的石碑或纪念碑,这些都象征着历史的教训和反思。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重的钟声或历史的回响,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的教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rn from past mistakes to avoid future ones”,虽然不如“惩前毖后”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惩前毖后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要勇于反思和改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予其惩而毖后患。
唐总理~,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西周年幼的周成王在周公姬旦的辅佐下治理国家,周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造谣说周公准备篡位,周公为表忠心隐居外地。管叔鲜等立即叛乱,周成王请周公率军讨伐。周成王说他要从所受的惩戒中汲取教训以便将来不再发生类似情形
1.
【惩】
(形声。从心,征声。本义:警戒;鉴戒)。
同本义。
【引证】
《玉篇》-惩,戒也。 、 《广雅》-惩,恐也。 、 《礼记·表记》-则民有所惩。 、 《诗·小雅·节南山》-不惩其心。
【组词】
惩毖、 惩纠、 惩示
2.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3.
【毖】
(形声。从比,必声。本义:谨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毖,慎也。 、 《书·酒诰》-汝劼毖殷献臣。 、 《诗·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组词】
毖重、 毖慎
4.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