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3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38:27
“以儆效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以警告那些效仿不良行为的人”。这个成语强调通过展示一个负面例子来警示他人,避免他们犯同样的错误。
“以儆效尤”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和道德教育实践。在古代,公开惩罚犯罪者是一种常见的社会控制手段,目的是通过展示惩罚来警示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强调通过负面例子来教育他人。
在**传统文化中,教育和警示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个成语体现了通过负面例子来教育公众的传统观念,强调预防和避免错误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严肃和警示的感觉,让人联想到法律的威严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它提醒人们在行为上要谨慎,避免犯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学校看到老师通过公开批评作弊的学生来“以儆效尤”,确保考试的公平性。这种做法有效地提醒了其他学生遵守规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以儆效尤,警示世人,
勿蹈覆辙,谨守本分。
法律之剑,高悬头顶,
敬畏之心,永存心中。
想象一个法庭审判的场景,法官严肃地宣判,旁听席上的观众表情严肃,这种场景与“以儆效尤”的含义相呼应,带来一种严肃和警示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et an example”或“to deter other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通过负面例子来警示他人。
“以儆效尤”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教育和社会管理意义。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强调通过负面例子来教育公众,预防错误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传达严肃和警示的情感非常重要。
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我以为各人均应先打屁股百下,~。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儆】
(形声。从人,敬声。本义:警戒,戒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儆,戒也。 、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注-儆,备也。 、 《左传·昭公十八年》-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 、 《左传·襄公九年》-令司官、巷伯儆宫。
【组词】
儆悟、 儆守、 儆惧、 儆懔、 儆戢、 儆儆、 儆动、 儆畏
3.
【效】
(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同本义。
【引证】
《左传》-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 、 《史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
【组词】
效力;效绩、 效玺、 效己、 效芹
4.
【尤】
(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猶之古文,犬子也。-尤,异也。 、 《小尔雅》-尤,怪也。 、 《广雅》-尤,异也。 、 《左传·昭公八年》。注:“异也。”-夫有尤物。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服注:“甚也。”-而视之尤。 、 《管子·侈靡》。注:“殊绝也。”-然有知强弱之所尤。 、 《庄子》-夫子,物之尤也。
【组词】
尤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