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7:09
词汇“放野”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可能的含义和用法出发。
“放野”字面意思是指将动物从圈养状态释放到野外,使其回归自然环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可以指代任何形式的释放或解放,比如思想、情感或行为的自由表达。
由于“放野”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放”(释放)和“野”(野外)两个字组合而成,用以描述将某物或某人从限制中释放到更自由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语境中,“放野”强调了回归自然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放野”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由、野性和原始的力量,带来一种解放和无拘无束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描述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感觉,或者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不受限制的创造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放野了我的思绪,让它在夜空中自由飞翔。”
结合自然风景的图片或野生动物的视频,可以增强“放野”这个词带来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elease into the wild”或“set free”,它们传达了相似的释放和自由的概念。
“放野”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形象,用来描述从束缚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野】
(形声。从里,予声。《尔雅·释言》:“里,邑也。”本义:郊外;野外)。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野,郊外也。 、 《说文》。段注-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 、 《易·坤》-龙战于野。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 、 《周礼》。注:“谓一百里以外三等采地之中。”-体国经野。 、 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 《后汉书·列女传》-捐金于野。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野茫茫。 、 明·魏禧《大铁椎传》-光照旷野。
【组词】
野外、 野生;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