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4:39
放逐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将某人从其居住地或社会群体中驱逐出去,使其无法返回或参与正常生活。这种行为通常是作为一种惩罚或迫害手段,有时也可能是出于政治、**或道德原因。
放逐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指的是将罪犯或异端驱逐出国家或社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包括非正式的社会排斥。
在历史上,放逐常常与政治迫害和**冲突相关。例如,中世纪的欧洲,异教徒和政治异见者常常被放逐。在现代社会,放逐可能与种族歧视、社会排斥等问题相关。
放逐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如孤独、无助和被遗弃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对自由、归属感和人权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放逐可能体现在被社交圈子排斥或在工作环境中被边缘化。这种经历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在诗歌中,放逐可以被用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社会规范的反抗:
在无尽的荒野中,我寻找着自由的踪迹,
放逐的心灵,在风中吟唱着不羁的歌。
放逐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沙漠、孤独的海岛或寒冷的冰原。音乐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旋律或孤独的吉他独奏。
在不同文化中,放逐的概念和处理方式各异。例如,在古希腊,政治异见者可能被流放到偏远岛屿;而在**古代,放逐常常是对官员的一种惩罚。
放逐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涉及到物理上的驱逐,还涉及到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排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社会中的排斥和包容问题。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逐】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止”小篆改从辵(chuò)。本义:追赶)。
同本义 (含有使追赶对象离开或消灭的意思)。
【引证】
《说文》-逐,追也。 、 《易·暌》-丧马勿逐。 、 《易·大畜》-良马逐。 、 《楚辞·河伯》-乘白龟兮逐文鱼。 、 《左传·左公十年》-遂逐齐师。 、 《汉书·李广苏建传》-孺卿逐捕。 、 马中锡-简子怒,驱车逐之。 、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噪而相逐。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急逐弗失。
【组词】
逐逐、 逐驾、 逐胜、 逐射、 逐利、 逐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