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14
下放这个词在汉语中通常有两个主要含义:
“下放”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下”和“放”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向下”和“放置”。在历史上,这个词主要用于描述物理位置的变化,后来逐渐扩展到政治和行政领域,特别是在20世纪的政治中,如“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下放农村。
在,特别是在20世纪的政治中,“下放”一词带有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含义,通常与权力下放、知识分子改造等社会现象相关。这种用法深刻影响了**的社会结构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对于经历过“下放”的人来说,这个词可能带有负面情感,如失落、不安和挑战。然而,对于政策制定者,它可能意味着权力分散和地方自治的积极意义。
在个人经历中,“下放”可能与工作变动或生活环境的变化相关,如从城市搬到乡村,或从高层管理职位调到基层工作。
在诗歌中,“下放”可以用来比喻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岁月如梭,人生如梦, 从高处下放,心境自宽。 风雨兼程,不问前路, 下放的灵魂,终将自由。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从高楼走下,或从繁华的城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旋律,象征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
在英语中,“下放”可以对应为“decentralization”或“downsizing”,前者指权力下放,后者指规模缩小。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含义和使用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下放”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不仅涉及物理位置的变化,还涉及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历史背景对于准确使用和深刻理解其意义至关重要。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