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2:02
弃觚投笔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抛弃竹简,丢掉笔”。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人的行为,意味着放弃文学创作或学术研究,转而从事其他活动。它强调了从文学生涯或学术追求中彻底转变的决心。
在文学作品中,弃觚投笔 常用来描述主人公放弃文学梦想,投身于政治、军事或其他实际事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放弃原本的职业或兴趣,转而追求新的方向。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文学家的职业转变或生活选择。
同义词:
反义词:
弃觚投笔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书写工具主要是竹简和毛笔。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职业选择的重大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职业或兴趣转变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文学和学术一直被视为高尚的职业。因此,弃觚投笔** 这个成语反映了个人在面对生活选择时的重大决策,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或个人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时。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放弃和转变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它也可能引发对于个人梦想和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人放弃原本的职业或兴趣,转而追求新的方向。例如,一个朋友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自己的艺术生涯,转而从事更稳定的工作。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弃觚投笔,转身向海,
心中梦想,不再徘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文人放下笔和竹简,转身走向广阔的世界。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变化明显的曲子,象征从静态的文学创作到动态的现实生活的转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rop the pen" 或 "leave the writing behind",但这些表达没有弃觚投笔 那样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弃觚投笔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个人职业或兴趣的转变,还反映了个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勇气和决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傅介子年十四,好学书,尝弃觚而叹曰:‘大丈夫当立功绝域,何能坐事散儒。’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觚】
(形声。从角,瓜声。本义: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 《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二觚。 、 《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执觞觚杯豆而不醉。 、 《仪礼·燕礼》-坐取觚洗。 、 《论语·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红楼梦》-左边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
【组词】
觚不觚、 千盅百觚;美人觚
3.
【投】
(会意。从手,从殳。殳(shū),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投,擿(掷)也。 、 《左传·昭公五年》-受其书而投之。 、 《诗·大雅·柳》-投我以桃。 、 《礼记·曲礼上》-毋投与狗骨。 、 《楚辞·招魂》-投之深渊些。 、 《汉书·贾谊传》-欲投鼠而忌器。 、 《史记·魏公子列传》-以肉投馁虎。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作投击势。 、 《聊斋志异·狼三则》-投以骨。 、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孤羊投群狼。
【组词】
投兵、 投注、 投食、 投绂
4.
【笔】
(会意。从竹,从聿。“聿”(yù),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秦制字。秦以竹为之,加竹。-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 、 《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不能竟书而搁笔。
【组词】
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 笔帕之敬、 笔楮难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