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1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18:59
词汇“弃背天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弃背”可能指的是放弃或背弃,“天下”则指的是世界或国家。因此,“弃背天下”可以理解为放弃或背弃整个世界或国家。
由于“弃背天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做出了极端的决定,放弃了对社会或国家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弃背天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它可能是由“弃背”和“天下”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来表达一种极端的放弃或背叛行为。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弃背天下”可能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逃避责任的人,这种行为通常会被视为不负责任或懦弱。
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逃避责任、背叛和放弃。它可能影响人们对某人行为的评价,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某人在关键时刻选择放弃对家庭或社会的责任,可能会被形容为“弃背天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弃背天下”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做出了极端的决定,放弃了对世界的责任,选择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山巅,背对着繁华的世界,象征着他的放弃和背离。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沉重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放弃和背叛的情感。
由于“弃背天下”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明确。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用来形容某人做出了极端的放弃或背叛行为。
“弃背天下”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可以用来形容一种极端的放弃或背叛行为,涉及到对整个社会或国家的背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行为。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