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11: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11:02
掩攻:这个词通常用于军事或战术领域,指的是一种战术行动,其中一方通过佯攻或分散注意力的手段来掩盖真正的攻击目标或行动。掩攻的目的是迷惑敌人,使其无法准确判断真正的威胁所在,从而为真正的攻击创造有利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掩攻可能被用来描述战略性的决策或战斗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策略性。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军事策略或历史战役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学、历史学和战略研究中,掩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同义词:佯攻、迷惑、分散注意力 反义词:正面攻击、直接对抗
掩攻这个词源于军事术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基本含义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战争中,掩攻是一种常见的战术,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这种战术依然被广泛应用。
在军事历史和文化中,掩攻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战术,它体现了战略思维和智慧。在社会背景中,掩攻的概念也可以被应用于非军事领域,如商业竞争中的策略布局。
掩攻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战斗场景和复杂的战略规划。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智慧和策略的赞赏,同时也可能引起对战争和冲突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掩攻的概念可以被应用于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例如,在商业谈判中,通过提出次要问题来掩盖真正的意图,或者在个人生活中,通过分散注意力来处理紧急情况。
在诗歌中,掩攻可以被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或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理:
“在生活的战场上,我们常常掩攻自己的真实情感,以保护那脆弱的心。”
掩攻可能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烟雾和混乱,或者是指挥官冷静的命令声。视觉上,可能会想到迷彩服和伪装网,听觉上,可能是战鼓和号角的混合声。
在不同文化中,掩攻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通过迷惑对手来达到目的——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在日本的武士文化中,类似的战术被称为“虚实”。
掩攻是一个充满策略和智慧的词汇,它在军事和非军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掩攻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策略思维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原则。
1.
【掩】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掩,敛也。小上曰掩。 、 《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掩练帛,广终幅。 、 《史记·司马相如传》-掩薄草渚。 、 《周髀算经》-空正掩日。 、 《聊斋志异·促织》-掩口胡卢而笑。 、 清·方域《壮梅堂文集》-掩其上哉。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巾掩口。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诚。
【组词】
掩圹、 掩心、 掩土、 掩面、 掩著
2.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