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6:2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20:52
“克敌弓”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种能够克制或击败敌人的弓。在古代战争中,弓箭是重要的远程武器,而“克敌弓”可能特指那些设计精良、威力强大,能够有效对抗敌方防御的弓。
“克敌弓”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战争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含义可能有所变化,但核心概念始终围绕着能够有效对抗敌人的弓。
在**古代文化中,弓箭被赋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不仅是战争工具,也是礼仪和文化的象征。因此,“克敌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载了这种文化内涵。
提到“克敌弓”,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英雄形象,以及那种英勇无畏、技艺高超的战士。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的敬佩和向往之情。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参与过历史重现或角色扮演活动,可能会亲自体验使用“克敌弓”的感觉,从而对这个词汇有更直观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克敌弓弦响,箭如流星坠,英魂不朽,战歌永流传。”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古代战士手持克敌弓,瞄准远方的敌人;结合音乐,可以想象战鼓声和弓弦的震动声,营造出紧张的战斗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war bow”或“battle bow”,但“克敌弓”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
“克敌弓”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战争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人类对于力量和技艺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1.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克,肩也。 、 《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佛时仔肩。 、 《易·蒙》-子克家。 、 《左传·隐公元年》-邾子克。 、 《左传·桓公十八年》-周王子克。 、 《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 《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组词】
克当、 克堪、 克家、 克祚、 克家子、 克明
2.
【敌】
(形声。从攴(pū),啇(dí)声。本义:匹敌;对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敌,仇也。 、 《尔雅》-敌,匹也。 、 《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四国之兵敌。 、 《国语·楚语》-且夫自敌以下。 、 《国语·周语》-敌国宾至。 、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
【组词】
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 敌礼、 匹敌、 势均力敌
3.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