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2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29:12
“不攻自拔”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需要攻击就能自行脱离困境”。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种情况或问题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或者某人不需要外力帮助就能自己摆脱困境。
在文学作品中,“不攻自拔”常用于描述人物的智慧或困境的突然解决。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运气好,或者某个问题意外地得到解决。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攻自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自然解决问题的赞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专业领域。
在**文化中,强调“自力更生”和“自助”精神,因此“不攻自拔”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它鼓励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通过自我努力解决问题。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智慧、勇气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和自信。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一个看似无解的工作难题,但通过深入分析和创新思维,我发现自己不攻自拔,最终成功解决了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困境如山,智慧如风,不攻自拔,心境如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突然发现一条隐秘的小路,最终安全下山。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节奏逐渐加快,最终达到高潮后突然平静下来的音乐,象征问题的解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elf-extricating”或“self-solving”,但这些表达不如“不攻自拔”那样具有诗意和深度。
“不攻自拔”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冷静和智慧,相信自己的能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词汇库,也增强了我的表达能力。
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拔】
(形声。从手,犮(bó)声。本义:拔起,拔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拔,擢也。 、 《苍颉篇》-拔,引也。 、 《易·乾》。郑注:“移也。”-确乎其不可拔。 、 《封氏见闻录》-拔河。 、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
1. 【不攻自什么四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