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15: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15:57
词汇“刻责”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特定领域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其含义可能与“严厉的责备”或“刻意的指责”有关。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分析:
“刻责”可以理解为一种严厉的、不留情面的责备或指责。其中,“刻”字通常表示刻*、尖锐,而“责”字则表示责备、指责。
由于“刻责”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但从字面上看,“刻”字源于古代汉语,表示刻*、尖锐,而“责”字则表示责备、指责。
在**文化中,批评和责备通常需要谨慎处理,以免伤害他人自尊。因此,“刻责”可能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使用,以强调问题的严重性。
“刻责”可能引起负面情感,如压力、不安和恐惧。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严厉的教师、严格的领导或严肃的批评。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领导或老师使用“刻责”的情况,这种严厉的批评可能会让人感到压力,但也可能激发改进的动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刻责”来描述一种尖锐的批评:
他的话语如利刃,刻责着我的每一个错误,
在痛楚中,我学会了成长。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严厉的批评”或“尖锐的指责”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刻责”是一个强调严厉和尖锐的责备词汇,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严厉的批评,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使用。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责】
欠别人的财物 同: 债
【引证】
《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听称责以傅别。 、 《左传·昭公二十年》-薄敛已责。 、 《管子·轻重乙》-使无券契之责。 、 《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博言负责数百万。 、 《书·金滕》-是有丕子之责于天。 、 《左传·桓公十三年》-宋多责赂于郑。 、 《战国策·齐策》-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 《汉书·高帝纪上》-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