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8: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8:00
词汇“刻诛”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刻诛”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严厉地惩罚”或“刻地责备”。其中,“刻”通常指刻、严厉,而“诛”则有惩罚、责备的含义。
由于“刻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古文或特定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描述对某人或某事的严厉惩罚或责备。
“刻诛”这个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刻”和“诛”都是古代常用的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的组合在现代汉语中变得不那么常见。
在古代**,刻诛可能与法律、道德和社会秩序有关,用于描述对严重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词汇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历史文献或特定文学作品中。
“刻诛”这个词给人一种严厉、冷酷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律的严苛、社会的正义等概念。
由于“刻诛”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在生活中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刻诛”来表达对某种严重罪行的严厉谴责:
罪恶如影随形,
法律刻诛不怠。
正义之剑高悬,
警示世人莫犯。
由于“刻诛”这个词的严厉性质,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官的锤子声、监狱等视觉和听觉形象。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刻诛”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severe punishment”或“harsh rebuke”。
“刻诛”这个词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中对严厉惩罚和责备的描述。在学*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时,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它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尽管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但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
1.
【刻】
(形声。从刀,亥声。本义:雕刻,在木头上雕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刻,镂也。 、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 《礼记·哀公问》-器不刻镂。 、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
2.
【诛】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诛,讨也。 、 《白虎通》-诛,代。诛犹责也。 、 《周礼·太宰》-诛以驭其过。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诛求无厌。 、 《礼记·曲礼》。注:“罚也。”-齿路马有诛。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 、 《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 、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
【组词】
诛放、 诛远、 诛惩、 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