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53: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53:52
词汇“民冢”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民众的坟墓或集体墓地。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民冢”字面意思是由“民”和“冢”两个字组成。其中,“民”指的是普通民众,“冢”指的是坟墓。因此,“民冢”基本含义是指普通民众的坟墓或集体墓地。
在文学作品中,“民冢”可能用来描绘历史的沧桑或战争的残酷,如描述战后荒凉景象时提到“民冢遍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考古学专业领域,可能会用来指代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众墓地。
“民冢”这个词汇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特定的历史或文化语境中仍被使用。
在**传统文化中,对墓地的尊重和墓地的管理一直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民冢”可能涉及到对普通民众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记忆。
提到“民冢”,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沉重、战争的残酷或是对逝去生命的哀悼。这个词汇可能引发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参观历史遗址或参与相关学术讨论时,可能会遇到。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民冢”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如:“岁月无声,民冢静默,诉说着过往的悲欢。”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荒凉的土地上,散布着古老的墓碑,风声呼啸,带来一种沉重的历史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common grave”(公共墓地)或“mass grave”(集体墓地),但每个文化对墓地的处理和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民冢”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冢】
(形声。从宀(mì),豕(chù)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冢,高坟也。 、 《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 、 《方言十三》-冢,秦晋之间或谓之陇。 、 《诗·大雅·緜》。传:“大社也。”即祭土神的高大土坛。-乃立冢土。 、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 、 清·袁枚《祭妹文》-其下两冢。
【组词】
野冢、 疑冢、 冢人、 冢土、 冢田、 冢宅、 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