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2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23:36
民俗(Folklore)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它包括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歌谣、谚语、*俗、节日、民间艺术、手工艺等。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
“民俗”一词源于英语“folklore”,由“folk”(民间的)和“lore”(知识、传统)组成。在19世纪,这个词被引入到其他语言中,包括中文。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俗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文化现象。
民俗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俗和传说,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提到民俗,我常常联想到温馨的家庭聚会、热闹的节日庆典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些民俗活动带给人们欢乐和归属感,也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这是我们当地的传统民俗之一。我记得小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全家人都会一起去看表演,那种热闹和喜庆的氛围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俗”:
春风拂过古老的村庄, 民俗的画卷缓缓展开。 红红的灯笼挂满枝头, 欢声笑语中,传承着千年的故事。
提到民俗,我脑海中浮现出热闹的庙会场景,五彩缤纷的灯笼,欢快的锣鼓声,以及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不同文化中,民俗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各不相同。例如,**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庆祝方式和背后的文化意义有所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独特性。
通过对“民俗”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俗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民俗文化的运用,以丰富我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