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16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化、传统习俗、民间信仰、口头传说、节日庆典、民间艺术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知识等的社会科学。它关注的是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通常不受官方或学术界的直接影响。
在文学中,民俗学常常被用来分析和解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揭示其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民俗学”这个词来指代对传统习俗的研究或讨论。在专业领域,民俗学是大学课程的一部分,也是学者们研究的对象。
同义词:民间文化研究、传统研究、民族学(在某些语境下) 反义词:现代文化研究、官方文化研究
“民俗学”一词源自德语的“Volkskunde”,意为“人民的知识”。在19世纪末,随着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增加,这个词开始被广泛使用,并在20世纪初被引入英语和其他语言。
民俗学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重视传统的社会中,民俗学可能被视为维护文化身份和连续性的重要学科。在快速现代化的社会中,民俗学则可能被用来反思和批判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
对于我来说,“民俗学”这个词带有一种温暖和亲切的情感,因为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习俗,它们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在我的家乡,每年春节都会举行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也让我对民俗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民俗学”:
在岁月的长河中,民俗学如一叶扁舟, 载着古老的传说,穿越时空的波涛。 它见证了变迁,记录了欢笑与泪水, 在每个心灵深处,播下文化的种子。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者在村庄的广场上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周围是聚精会神的村民。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那些口头传承的故事和习俗。
在不同的文化中,“民俗学”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关注点——民间文化的研究——是普遍的。例如,在日语中,“民俗学”被称为“民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
3.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