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03: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3:11
声威:这个词由“声”和“威”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声音的威严或影响力。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的名声和威望,通常用来描述在社会或某个领域内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声威”这个词源于汉语,由“声”(声音)和“威”(威严)组成,古汉语中已有使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声威”常与儒家思想中的“威仪”相联系,强调个人或集体的威严和影响力。在社会背景中,声威往往与个人的成就和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声威”这个词给人一种庄重和权威的感觉,联想可能包括历史上的伟人、权威人物或重要**。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某位尊敬的老师或领导时使用“声威”这个词,强调他们的影响力和威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声威如山,镇守着知识的边界。”
视觉上,“声威”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仪式或重要的演讲场合;听觉上,可能联想到深沉有力的演讲声音。
在英语中,“声威”可以对应为“prestige”或“authority”,在不同文化中,这个词的使用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声威”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个人或事物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成就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声威”有助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