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2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23:12
“弃孩”字面意思是指被父母或监护人遗弃的儿童。这个词汇的基本含义涉及到儿童被抛弃、无人照顾的情况,通常带有负面的社会和道德评价。
在文学中,“弃孩”可能被用来象征孤独、无助或社会的不公。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具体的遗弃**,或者作为一种比喻,形容某人感到被社会或群体排斥。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儿童福利,这个词汇可能涉及到更复杂的法律、道德和社会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例如“遗孤”强调的是失去父母的孤儿,而“流浪儿”则强调无家可归的状态。
“弃孩”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意义——被遗弃的儿童——始终未变。
在**文化中,“弃孩”通常被视为一种悲剧,反映了家庭和社会的失责。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与儿童福利、社会保障等议题紧密相关。
这个词汇往往带有一种悲伤和同情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无助的儿童、冷漠的社会和需要帮助的群体。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关于弃孩的新闻报道、慈善活动或社会讨论,这些都加深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将“弃孩”作为主题,探讨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或者在故事中,通过弃孩的视角展现社会的复杂性。
图片中,弃孩可能被描绘为孤独的身影,或者在寒冷的街头寻找温暖。音乐或视频中,可能通过悲伤的旋律或画面来传达弃孩的情感状态。
在不同文化中,“弃孩”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但其核心意义——被遗弃的儿童——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弃孩”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福利、社会责任等重要议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并思考如何通过言语和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孩】
(形声。从子,亥声。本义:小儿笑)。
同本义。同“咳”。
【引证】
《说文》。古文咳从子。内则,孟子则作此字。-咳,小儿笑也。 、 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
【组词】
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