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5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55:05
“倒绷孩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倒着绷紧孩子的衣服”,比喻做事不按常规,反而弄巧成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本意是好,但结果却适得其反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倒绷孩儿”常用于讽刺那些自以为是、结果却弄巧成拙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反而更糟糕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策略或决策的失败案例。
“倒绷孩儿”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它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小失误的观察和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形容那些本意良好但结果不佳的行为。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因果报应”和“事与愿违”现象的认知。它强调了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常识,否则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因为一时的冲动或错误的判断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试图通过快速减肥来改善健康,结果因为方法不当导致身体状况更差,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倒绷孩儿”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谁知倒绷孩儿误,花落人亡两不知。”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孩子在努力地穿衣服,但因为方法不对,衣服反而更紧,孩子的表情既困惑又无奈。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诠释“倒绷孩儿”的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utting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思是为了报复或表达不满而伤害自己,这与“倒绷孩儿”有一定的相似性。
“倒绷孩儿”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考虑周全,避免因为一时的冲动或错误的判断而导致不良后果。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标志,帮助我更加谨慎地思考和行动。
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
作老娘三十年,今日~,亦复何说!
宋仁宗时期,读书人苗振做了几年官然后去朝廷应试,当朝丞相晏殊让他温习功课。苗振说自己不会倒绷孩儿的。结果苗振在考试中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写成“普天之下莫非王”而落选。苗振见晏殊觉得十分羞愧
1.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2. 【绷】
3.
【孩】
(形声。从子,亥声。本义:小儿笑)。
同本义。同“咳”。
【引证】
《说文》。古文咳从子。内则,孟子则作此字。-咳,小儿笑也。 、 潘岳《寡妇赋》-孤女藐焉始孩。
【组词】
未孩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