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4: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4:00
“是非好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正确与错误、好与坏。它用来形容事情的正反两面,或者是对事物的全面评价。这个成语强调在评价或判断事物时,要考虑到所有的方面,不能只看一面。
在文学作品中,“是非好歹”常用于表达对复杂情况的深刻理解,或者是在叙述中提醒读者注意事物的多面性。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劝告他人要全面考虑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它可能用来讨论道德判断的复杂性。
同义词“是非分明”强调的是能够明确区分正确与错误,而“好坏分明”则侧重于区分好与坏。反义词则表示无法或不愿意区分这些对立面。
“是非好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哲学和道德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然常见。
在**文化中,强调“是非好歹”的观念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有关,即在处理问题时要平衡各种因素,避免极端。这种观念在社会交往和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稳重和深思熟虑。它让我联想到在复杂情况下需要冷静分析,全面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使用“是非好歹”来提醒自己在做决定时要全面考虑,不要冲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是非好歹皆入诗,世间万象总关情。”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天平,象征着平衡和公正。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深沉的钟声,提醒人们要深思熟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强调在决策时考虑正反两方面的因素。
“是非好歹”这个成语在提醒我们在评价和决策时要全面考虑,不要片面。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和全面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情况。
大都来一时事,搬弄出千载因,辨是非好歹清浑。
酒醉三分醒,这么大一个人,连~也不分么?
1.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4.
【歹】
(象形。本作“歺”,音è。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①(è)本义:残骨。《说文》:“ 列骨之残也。” ②坏)。
坏。与“好”相对。
【引证】
《西游记》-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 、 《宣和遗事》-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