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9: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9:38
“是非之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辨别是非的智慧和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在道德和伦理上的判断力,能够区分正确与错误、善与恶。
在文学作品中,“是非之心”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如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君子应有“是非之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力,例如:“他是个有是非之心的人,不会轻易被诱惑。”在专业领域,如法律、伦理学等,这个词汇也常被用来讨论道德判断和决策。
同义词中,“明辨是非”强调的是辨别能力,而“道德判断力”和“正义感”则更侧重于道德层面的判断和感受。反义词则反映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或道德判断的缺失。
“是非之心”源自儒家思想,特别是孔子的教诲。在古代,这个词汇主要用于教育和道德讨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包括文学、日常对话和专业讨论。
在**传统文化中,“是非之心”是君子必备的品质之一。它与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
“是非之心”给人以正直、智慧和道德高尚的联想。它让人想到那些能够在复杂情况下坚持原则、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是非之心”来提醒自己在面对选择时要有清晰的判断力,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是非之心如明镜,照见世间万象真。”
视觉上,“是非之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文人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经典著作,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追求。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oral compass”(道德指南针),它也强调了个人在道德上的判断力和方向。
“是非之心”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在道德和智慧上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这些品质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提升我的道德判断力和表达的深度。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清·朱彝尊《跋王氏诗疑》:“世之儒者,以其渊源出于朱子,而不敢议,则亦无~者也。”
1.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2.
【非】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 、 《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非刀匕是共。 、 《礼记·礼运》。注:“犹失也。”-非礼也。 、 《世说新语·简傲》-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
【组词】
非常异义、 非度、 非道、 非德、 非理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