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0:0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0:07:16
不识好歹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好坏”。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无法分辨事物的优劣、是非,或者不理解别人的好意和坏意。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缺乏判断力或不懂得感恩。
“不识好歹”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判断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用于个人行为评价,也用于社会现象的评论。
在**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和明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不识好歹”这个成语在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要懂得感恩和分辨是非。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失望或愤怒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固执、不接受他人善意的人,可能会引起听者的同情或反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他们无法理解别人的好意,甚至在别人帮助他们时表现出不耐烦或拒绝的态度。这种情况下,使用“不识好歹”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是非常贴切的。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识好歹”融入到描述人物性格的诗句中,如:
他心如顽石,不识好歹, 世间善意,皆成过眼云烟。
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固执的人闭着眼睛,拒绝看向任何方向,这象征着他的“不识好歹”。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刺耳的声音,表示拒绝或不理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appreciative”或“ungrateful”,这些词汇也表达了不理解或不感激别人的意思。
“不识好歹”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一个人的行为,还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判断的期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对于把握文化内涵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九阿姐]方才告诉我许多话,说你不识好歹,放着鹅毛不知轻,顶着磨子不知重,心下好生不悦。
给你们读一点古书总是好意;古书又不是毒药,竟会这样胡闹起来,这明明是~呀!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识】
旗帜 同: 帜
【引证】
《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引证】
《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
3.
【好】
喜好;喜爱。
【引证】
《淮南子·精神》-好憎者,心之暴也。 、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 、 《韩非子·喻老》-好治不病。 、 《论语》-敏而好学。 、 唐·柳宗元《三戒》-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自幼好武术。
【组词】
好表现;好善、 好涵高躅、 好戏子、 好玩
4.
【歹】
(象形。本作“歺”,音è。甲骨文字形,象有裂缝的残骨。隶变作“歹”。“歹”是汉字部首之一,从“歹”的字多与死、坏或不吉祥等义有关。①(è)本义:残骨。《说文》:“ 列骨之残也。” ②坏)。
坏。与“好”相对。
【引证】
《西游记》-莫怕!莫怕!我们不是歹人,我们是取经的和尚。 、 《宣和遗事》-父亲做歹事,误我受此重罪。
1. 【不识好歹是成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