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7:10
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因民事权益纠纷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它涉及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如合同纠纷、侵权行为、婚姻家庭纠纷等。
在法律专业领域,民事诉讼是一个核心概念,涉及诉讼程序、证据规则、判决执行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通过新闻报道、法律咨询等途径接触到这一词汇。在文学作品中,民事诉讼可能被用作情节推动或人物冲突的背景。
民事诉讼一词源于拉丁语“civilis”(民事的)和“processus”(过程),随着法律体系的发展,其含义和适用范围逐渐明确和细化。
在中国,民事诉讼是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途径,体现了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随着法治社会的建设,民事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受到广泛关注。
民事诉讼往往给人以正式、严肃的印象,可能引发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和对公正判决的期待。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纠纷、争议和法律费用等负面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邻里纠纷或合同问题,可能会考虑通过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例如,与邻居因噪音问题产生争执,最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在诗歌中,可以将民事诉讼比喻为“正义的舞台”,在其中,每个当事人都是演员,而法官则是公正的导演。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的锤声、律师的辩论声,以及当事人的陈述,这些声音和画面都与民事诉讼紧密相关。
在不同国家,民事诉讼的程序和规则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目的都是解决民事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是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法律知识,还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参与法律实践,维护自身权益。
1.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2.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事,职也。 、 《韩非子·五蠹》-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组词】
事宦
3.
【诉】
(形声。本义:告状;控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诉,告也。 、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负孝公之周愬天子。 、 《战国策·齐策》-必东愬于齐。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组词】
起诉;上诉;公诉;诉呈、 诉权、 诉辩、 诉牒、 诉告
4.
【讼】
(形声。从言,公声。从言的字与讲话有关。本义:争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讼,争也。…以手曰争,以言曰讼。 、 《易·杂卦》-讼不亲也。 、 《易·序卦》-饮食必有讼。 、 《后汉书·曹褒传》-会礼之家,名为聚讼。
【组词】
聚颂纷纭;讼辩、 讼斗、 讼怨、 讼直、 讼争、 讼罪、 讼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