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15
“手翰”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和古老的词汇,主要指亲手书写的信件或文章。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手写的翰墨”,其中“翰”原指羽毛,后引申为书写工具,如毛笔。
在文学作品中,“手翰”常用来形容文人墨客亲手书写的信件或文章,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使用,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手写信”或“手稿”等更为通俗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书法、文学研究中,可能会偶尔提及。
“手翰”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书写文化的尊重。随着科技的发展,手写文化逐渐被电子通信所取代,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在**传统文化中,手翰代表着一种文人情怀和艺术追求,是文人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现代社会,虽然手写信件的使用减少,但手翰仍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遗产。
提到“手翰”,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温馨和亲切的感觉,仿佛能感受到书写者的心意和情感。这种亲手书写的信件或文章,往往比电子信息更能触动人心。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机会使用到“手翰”这个词汇,但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如写给亲友的信件或重要的笔记,我会特意手写,以表达我的诚意和重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手翰”:
墨香犹在纸间留,
手翰情深意更稠。
千里传书心不老,
字字珠玑诉春秋。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书桌前,手持毛笔,在宣纸上缓缓书写,周围是古朴的书架和满室的墨香。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宁静和深邃的文化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ndwritten letter”或“manuscrip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手写文化的尊重和珍视。
“手翰”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口语,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和语言的多样性。通过学和使用“手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美和文化的深度。
1.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2.
【翰】
(形声。从羽,倝(gàn)声。本义:天鸡,也叫锦鸡或山鸡)。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翰,天鸡,赤羽也。 、 《逸周书·王会》-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鸡。
【组词】
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