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4:20
“奉辞伐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接受命令或委托,去讨伐有罪的人或势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正义的名义下进行讨伐或惩罚。
在文学作品中,“奉辞伐罪”常用于描述英雄或领导者接受天命或民众的委托,去讨伐邪恶势力或暴君。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讨论或政治评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用来说明某个行动的正义性。
“奉辞伐罪”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活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君主或领导者常常以天命或民众的意愿为名,去讨伐叛乱或不义之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和历史叙述中,强调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
在传统文化中,“奉辞伐罪”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正义和道德责任。它强调在执行惩罚或讨伐时,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和广泛的支持。这种观念在的历史和文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义感和责任感,让人联想到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它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抗。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所传达的正义和责任感的理念,可以在个人行为和决策中体现出来。例如,在面对不公或错误时,人们可能会以“奉辞伐罪”的精神去采取行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奉天之命,辞不辞,伐罪于世,正义之剑。”
想象一位身披战甲的将军,手持长剑,站在战场上,背景是飘扬的旗帜和战鼓声,这样的画面和声音可以很好地体现“奉辞伐罪”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正义的战争”(just war)来表达,强调战争或冲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奉辞伐罪”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学的术语,它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和哲学意义。在现代社会,它提醒我们在采取行动时,应该考虑正义和责任,确保我们的行为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我今~,拯溺苏枯。
1.
【奉】
(会意。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 同: 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奉,承也。 、 《礼记·檀弓下》-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 《汉书·蒯通传》-常山王奉头鼠窜。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愿奉璧往使。 、 《战国策·燕策》-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组词】
奉书;奉地图;奉手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3.
【伐】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伐,击也。 、 《广雅》-伐,杀也。 、 宋·苏辙《太白山祈雨词》-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
【组词】
伐祭、 伐杀
4.
【罪】
(会意。从辛,从自,言罪人蹙鼻苦辛之忧,自亦声。本义:作恶或犯法的行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秦以辠似皇字,改用罪。-辠,犯法也。 、 《尔雅》-辜辟戾辠也。经传皆以罪为之。 、 《诗·小雅·小明》-畏此罪罟。 、 《易·解卦象下传》-君子以赦过宥罪。 、 《荀子·王制》-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 《国语·晋语》-离桓之罪。 、 《史记·陈涉世家》-或闻无罪。 、 《汉书》-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某知罪矣。
【组词】
罪首、 罪失、 罪眚、 罪瑕、 罪祸、 罪累、 罪悔、 罪殃、 罪辜、 罪衅、 罪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