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22
“放诸四海而皆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某事物放置到任何地方都适用,形容某种原则、规律或道理具有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普遍真理或普遍适用的原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成立。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强调某种道德准则或哲学思想的普遍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表达对某种观点或做法的普遍认同。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经济学等,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普遍适用的原则或规则。
同义词: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普遍真理 反义词:特殊情况、个别适用、例外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原意是指中庸之道是普遍适用的,后来泛指任何普遍适用的原则或规律。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真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定、可靠和普遍认同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理和原则,给人以信心和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强调某种观点或做法的普遍性和正确性,比如在讨论道德问题或社会规则时。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放诸四海而皆准,真理如星辰, 无论昼夜,无论远近, 照亮人心,指引前行。”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和无垠的天空,象征着普遍性和无限性。听觉上,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庄严的演讲或深邃的哲学讨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iversally applicable”或“universally accepted”,强调的是普遍适用性和普遍接受性。
“放诸四海而皆准”这个成语强调了普遍性和广泛适用性,无论在文学、口语还是专业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为我们的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能够增强我们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俟诸百世而不惑。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5.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6.
【皆】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皆,俱词也。 、 、 《左传·哀公十一年》-皆死皆殡。 、 《书·汤誓》-予及汝皆亡。 、 《战国策·齐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 《战国策·齐策》-皆以美于徐公。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皆自于人欤。 、 宋·苏轼《石钟山记》-所在皆是。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皆托忠烈之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环村居者皆猎户。 、
【组词】
皆悉、 皆既、 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7.
【准】
(准本为凖的俗字,现为凖的简化字。但在未简化前,准习用的意义,与凖字有别)。
公文用语 。始于唐·五代 表示允许,认可。
【引证】
《周书·文帝纪下》-乃于战所,准当时兵士,人种树一株,以旌武功。
【组词】
批准;照准;准如所请 引申为比照,作某类事物看待准前例办理;准平原;准尉 表示依据、根据准某部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