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2:11
放赖 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口语中,字面意思是“耍赖”或“不守信用”。它通常指的是某人在承诺或约定的事情上不履行责任,或者在需要承担后果时逃避责任,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在不同的语境中,“放赖”可以有不同的强度和含义。在日常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不够诚实或可靠。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特点,增强故事的冲突和紧张感。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这个词汇可能涉及到更严重的信任和责任问题。
同义词:耍赖、失信、食言、逃避责任 反义词:守信、履行、负责、可靠
“放赖”这个词汇的具体词源不太明确,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诚信和责任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不守信用或逃避责任——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诚信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品质。因此,“放赖”这样的行为在社会中通常被视为负面和不受欢迎的。在社会交往和商业活动中,避免放赖行为是维护个人或企业声誉的关键。
提到“放赖”,我可能会联想到失望和愤怒的情感,因为它涉及到信任的破坏和责任的逃避。这种词汇的使用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某人或某事的看法,导致负面的评价和反应。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朋友在重要时刻放赖的情况,这让我感到非常失望和困惑。这种经历让我更加重视选择可靠和诚信的伙伴。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赖”:
承诺如风,放赖似雨,
信任的桥梁,一瞬崩塌。
想象一个画面:一个人站在雨中,手中握着一把破损的伞,象征着他的承诺和信任已经破碎。这样的视觉联想可以强化“放赖”这个词汇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back out”或“renege on a promise”,它们也表达了类似的逃避责任和不守信用的含义。
通过对“放赖”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赖】
(形声。从贝,剌(là)声。本义:得益;赢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赖,赢也。 、 《方言十三》-赖,取也。 、 《国语·周语》。注:“利也。”-先王岂有赖焉。 、 《国语》-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 、 《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
【组词】
赖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