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0:39
放走 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释放或允许某人或某物离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描述从限制或控制中解脱出来的行为。
放走 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
同义词:释放、解放、放行、放生
反义词:拘留、扣留、囚禁、束缚
放走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放”意味着释放或放开,“走”意味着离开或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了更丰富的应用。
在某些文化中,放走动物(如放生鱼或鸟)被视为一种积德行为,象征着给予生命自由和祝福。在社会背景中,放走被拘留者可能与法律和人权问题相关。
放走 这个词可能引起积极的情感反应,如希望、自由和宽恕。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解脱和新的开始。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不得不放走一只受伤的鸟,希望它能恢复健康并重新飞翔。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放走的意义和它带来的情感影响。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放走”:
放走心中的枷锁,
让思绪随风飘扬,
在自由的天空中,
寻找那失落的梦想。
放走 可能让人联想到鸟儿飞翔的画面,或是风吹过田野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联想增强了词汇的情感深度。
在英语中,“放走”可以对应为“release”或“let go”。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概念可能有着相似的象征意义,如自由和宽恕。
放走 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应用。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的复杂性和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走】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走,趋也。 、 《诗·大雅·緜》-来朝走马。 、 《仪礼·士相见礼》-某将走见。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险其走。 、 《吕氏春秋·期贤》-若蝉之走明火也。 、 《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在位者皆反走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 、 《乐府诗集·木兰诗》-双兔傍地走。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飞沙走砾。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几欲先走。
【组词】
走马观花;走堂的、 走塘的、 走百病、 走骤、 走丸、 走解、 走三家不如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