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6: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6:41
放诸四夷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将某物或某人放置到四方边远的地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将某人或某物置于不被重视或不受尊重的位置,或者将其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
在文学作品中,放诸四夷 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物或物品,强调其边缘化的状态。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被不公正地对待或被忽视。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社会结构中的边缘群体。
放诸四夷 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四夷”指的是四方边远地区的非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地理上的边缘,也指社会和心理上的边缘。
在传统文化中,放诸四夷** 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看法,即认为这些地区是野蛮和不文明的。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所改变,但这个成语仍然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被遗弃和孤独的感觉。它可能影响人们对社会不公和边缘化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放诸四夷 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在职场或社会中被忽视或排斥的人。例如,一个坚持自己原则的员工可能被公司放诸四夷,因为他不愿妥协。
在诗歌中,可以将放诸四夷 融入描述一个被社会遗弃的灵魂的诗句中:
他的灵魂,被放诸四夷, 在荒凉的边缘徘徊, 寻找着一丝温暖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人站在荒凉的沙漠中,象征着被放诸四夷的状态。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孤独的旋律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流放到荒岛”或“被社会遗忘”,这些表达都传达了被边缘化和排斥的概念。
放诸四夷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描述地理边缘的词汇,更是一个反映社会和心理边缘的深刻表达。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中的边缘化问题。
出洋留学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诸】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诸,辩也。 、 《尔雅》-诸诸便便,辩也。 、 《敦煌变文集·燕子赋》-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
【组词】
诸问
众;各。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诸郡县苦秦吏。 、 《三国志·诸葛亮传》-西和诸戎。 、 《资治通鉴·唐纪》-诸道桥梁。
3.
【四】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四,阴数也。四分之。 、 《玉篇》-阴数次三也。 、 《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路下四亚之。 、 《书·尧典》-光被四表。 、 、 《诗·鄘风·干旄》-良马四之 、 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引证】
《宋史·乐志十七》-大吕、大簇用四字。
4.
【夷】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引证】
《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 《後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 、 《书饶典》。马注:“萊夷也。”-宅喁夷。 、 《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
【组词】
夷歌、 夷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