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6:12
放贷:指金融机构或个人向他人提供资金,以期望在一定期限后收回本金并获得利息的行为。
放贷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汉语,其中“放”意味着给予或释放,“贷”意味着借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金融领域中得到了更专业的定义和使用。
在许多文化中,放贷者常常被描绘为贪婪和剥削的形象,如《圣经》中的放贷者。然而,在现代社会,放贷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放贷可能引起人们对金融风险的担忧,对放贷者的负面印象,以及对借贷者困境的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放贷可能涉及借钱给朋友或家人,这种行为可能带来信任和责任的问题。
在诗歌中,放贷可以被用来象征给予和回报的主题:
放贷的种子,在春风中发芽, 期望的果实,在秋日里成熟。
放贷可能让人联想到银行柜台、合同文件和计算器声音,以及与金融交易相关的视觉元素。
在不同文化中,放贷的概念和实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放贷可能涉及更多的社会关系和信任,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更侧重于法律和合同。
放贷是一个复杂的词汇,涉及金融、法律、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不仅有助于理解金融体系,还能增进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动态的认识。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贷】
(形声。从贝,代声。从“贝”,表示与钱财有关。本义:施予;给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贷,施也。 、 《广雅》-贷,予也。 、 《大戴礼记·千乘》-以财投长曰贷。 、 《周礼·泉府》。司农注:“谓从官借本贾也。”-凡民之货者。 、 《孟子》-又称贷而益之。 、 《庄子·天运》-不贷无出也。 、 《汉书·食货志下》-贳贷卖买。
【组词】
贷施、 贷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