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1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19:30
“太公”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姜太公,即姜子牙,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道士,他在历史上以辅佐周武王灭商纣王而闻名。在字面意思上,“太公”可以理解为“老先生”或“尊贵的**”。
在文学作品中,“太公”常被用来指代姜子牙,如《封神演义》中对他的描述。在口语中,“太公”有时也被用来尊称年长的男性,类似于“老先生”或“老前辈”。在专业领域,特别是在历史和文学研究中,“太公”特指姜子牙。
同义词:老先生、老前辈、尊长 反义词:后辈、晚辈、年轻人
“太公”一词源于古代对尊贵**的称呼,后来特指姜子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主要用于指代姜子牙或泛指年长的男性。
在文化中,姜太公被视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影响了后世对智者的看法。在社会背景中,“太公”一词也体现了对的尊重和敬仰。
提到“太公”,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智慧、老练和权威。这个词给人一种稳重和可靠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年长的、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会用“太公”来尊称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尊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智慧如海,深不可测。”
提到“太公”,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古装剧中的智者形象,或者是宁静的钓鱼场景,伴随着古筝或古琴的悠扬音乐。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太公”的词汇,但类似的尊称**的词汇或概念是普遍存在的。
“太公”这个词汇不仅代表了一个历史人物,也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智慧和*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文化。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