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37: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37:04
“太公钓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姜太公(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但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钩,且鱼钩离水面三尺。他这样做是为了吸引周文王的注意,最终周文王果然被他的智慧和策略所吸引,邀请他出山辅佐。因此,这个成语比喻有意识地设置圈套或陷阱,等待对方自愿上钩。
在文学作品中,“太公钓鱼”常用来形容某人巧妙地设下计谋,等待对手或目标自己陷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故意设下陷阱或圈套,等待别人上当。在专业领域,如商业策略或政治斗争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策略性的等待和诱导。
同义词:守株待兔、坐等其成、设局待敌 反义词: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先发制人
同义词中,“守株待兔”强调被动等待,而“太公钓鱼”则强调有意识地设下诱饵。反义词则强调主动性和积极性。
“太公钓鱼”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讲述了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描述策略和计谋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姜太公被视为智慧和策略的象征。因此,“太公钓鱼”这个成语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成为描述策略和计谋的常用表达。
这个成语给人以智慧和策略的联想,同时也带有一种等待和耐心的情感。它提醒人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时需要巧妙地设下计谋,而不是直接冲突。
在商业谈判中,我曾使用“太公钓鱼”的策略,通过放出一些诱人的条件,成功地吸引了对方的注意,最终达成了更有利的协议。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渭水边,太公钓鱼, 直钩无饵,智慧深藏。 愿者上钩,策略高明, 千年传颂,智者之光。”
想象一幅画面:姜太公坐在渭水边,手持直钩,神情自若。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笛子,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深邃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it and switch”(诱饵和转换),但这个表达更多指的是一种商业欺诈行为,与“太公钓鱼”的策略性等待和诱导有所不同。
“太公钓鱼”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的缩影,也是一种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时需要巧妙地设下计谋,而不是直接冲突。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策略思维。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商纣王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3.
【钓】
(形声。从金,勺声。本义:以钩饵取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钓,钩鱼也。 、 《诗·卫风·竹竿》-以钓于淇。 、 《论语》-子钓而不纲。 、 唐·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 、 唐·柳宗元《江雪》-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组词】
钓蛤蟆
4.
【鱼】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鱼形。本义:一种水生脊椎动物)。
完全水生并在水中呼吸的有头冷血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类、板鳃类和具有软骨或硬骨骨骼的高等有鳃水生脊椎动物。
【引证】
《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 《易·中孚》-豚鱼吉。 、 《论衡·指瑞》-鱼木精。 、 《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 、 《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 、 《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 、 《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 、 《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
【组词】
鱼鲩冠儿、 鱼鳞册、 鱼烂、 鱼轩、 鱼脍、 鱼市、 鱼质龙文、 鱼米、 鱼秧、 鱼鱼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