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29: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29:36
枉死城:这个词汇源自**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通常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地方,用来形容那些无辜或不公正地死去的人最终聚集的地方。字面意思是指“冤屈而死的人的城池”。
在文学作品中,“枉死城”常被用来象征不公和冤屈,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充满了不幸或不公正的**。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冤案或不公正的司法判决。
同义词:冤狱、冤魂聚集地、不公之地 反义词:正义之地、公平之城
“枉死城”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文化中,“枉死城”常常与冤屈和正义的缺失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们对公正和正义的渴望。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批评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或司法体系。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辜者的悲剧和不公的命运。它激发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不公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遇到不公正的**或冤案,可能会用“枉死城”来形容那些受害者的不幸遭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枉死城,冤魂哭泣,寻求正义的光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阴森的城池,冤魂在其中游荡。结合音乐,可以选择悲伤或沉重的旋律,增强“枉死城”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主题和概念,如冤魂、不公和正义,在各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枉死城”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文学上的象征,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冤屈,激发我们对正义的追求。
1.
【枉】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枉,邪曲也。 、 《荀子·王霸》-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枉道速祸。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枉用三尺。
【组词】
枉法营私、 枉矢、 枉径、 枉策、 枉路、 枉渚、 枉木、 枉直
2.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3.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