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3: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3:58
“太半”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超过一半的数量。它通常用来描述数量上的多数或大部分,强调超过半数的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太半”常用于描述人群、时间、资源等的多数情况,用以强调其数量之多。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大部分”或“多半”,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太半”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文雅和精确性。在专业领域,如统计学或数学中,“太半”可能用于精确描述超过50%的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精确度。“太半”通常用于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语境,而“大部分”和“多半”则更为通用和口语化。
“太半”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词源较为传统,没有特别复杂的演变过程。在现代汉语中,其使用频率可能不如“大部分”等词汇,但在某些文学和正式语境中仍保持其独特性。
在**文化中,“太半”的使用体现了对数量和比例的精确描述,这在决策和统计中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精确性和细致性的重视。
“太半”这个词汇给人以稳重和精确的印象,使用时往往伴随着对情况的认真分析和考虑。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严肃的会议、精确的统计数据或重要的决策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一次社区会议上听到“太半”的使用,用以描述居民对某项新政策的支持程度,这让我感受到了这个词在正式场合中的恰当和有效。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太半”来描述时间的流逝或人群的动态,如:“太半的岁月,如流水般逝去,留下的是记忆的痕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中超过一半的人举手表示同意的场景,这体现了“太半”的视觉联想。在听觉上,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严肃的讨论声或统计数据的播报声。
在英语中,“太半”可以对应为“majority”或“most”,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语感上可能与“太半”有所不同。在不同文化中,对数量和比例的描述方式可能有所差异,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通过对“太半”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个词在精确描述数量和比例方面的重要性。它在正式和文学性较强的语境中尤为适用,能够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文雅度。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在适当场合使用“太半”,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效果。
1.
【太】
(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引证】
《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太,大也。 、 《白虎通·五行》-太亦大也。 、 《易·系辞》。注:“大极者。”-易有太极。 、 《书·洛诰》-王入太室裸。 、 《礼记·曲礼》-太上贵德。 、 《后汉书·樊准传》-饮而不损兹曰太。
【组词】
太虚幻境、 太清、 太乙、 太极、 太原;太侈、 太无
2.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