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8: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8:56
噤若寒蝉 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寒蝉,指深秋的蝉,因为天气寒冷,蝉不再鸣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因为害怕或有顾虑而不敢说话,保持沉默。
“噤若寒蝉”出自《战国策·赵策三》:“臣闻之,夏虫不可以语冰,噤若寒蝉。”原意是指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们讨论冬天的冰,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因害怕或顾虑而不敢说话。
在文化中,蝉常被赋予高洁的象征,但在“噤若寒蝉”中,蝉的形象被用来比喻人的沉默。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中对于**和表达勇气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压抑和不安的感觉,联想到的是一种被迫的沉默和无力感。它提醒我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言论控制或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团队讨论中遇到过噤若寒蝉的情况。当一个敏感话题被提出时,团队成员突然变得沉默,没有人愿意首先发表意见,直到有人勇敢地打破了沉默。
在诗歌中,可以将“噤若寒蝉”融入描述秋天的场景,如:“秋风起,叶落无声,行人噤若寒蝉,唯余风声萧萧。”
想象一个秋天的公园,树叶沙沙作响,但周围的人却异常沉默,这种场景可以带来一种静谧而紧张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silent as a mouse”,但这个表达更多强调的是安静,而不是因为恐惧或顾虑而导致的沉默。
“噤若寒蝉”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一种沉默的状态,还反映了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语境和情感,从而更有效地沟通和表达。
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面面相觑。
汉朝时期河南尹杜密为官清廉,依法办事,因得罪了宦官而免职回到颖川老家,他对国家大事还十分关心,批评刘胜太守退职回家对政事不闻不问,像寒冷天气下的蝉一样,只顾保全自己。汉灵帝时期,杜密重新被启用
1.
【噤】
闭口。
【引证】
《说文》-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 、 《楚辞·思古》-口噤闭而不言。 、 杜甫《朱凤行》-翅垂口噤心甚劳。
【组词】
噤声、 噤窄、 噤口卷舌
关闭;封闭。
【引证】
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
【组词】
噤门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寒】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寒,冻也。 、 《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 《易·说卦》-乾为寒。 、 《左传·哀公十二年》-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 、 《左传·昭公四年》-以享司寒。 、 《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寒风。 、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庄子·德充符》-饥渴寒暑,是事之变。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寒光照铁衣。 、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凄神寒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
【组词】
寒肃、 寒悄、 寒衾、 寒噤
4.
【蝉】
(形声。从虫,单声。本义:一种昆虫。也称“知了”)。
同本义。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同翅目,蝉科,蝉属。
【引证】
《说文》。按,尔雅谓之蜩,今苏俗谓之知了。-蝉,以旁鸣者。 、 《礼记·夏小正》-寒蝉鸣。 、 宋·辛弃疾《西江月》-清风半夜鸣蝉。
【组词】
寒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