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3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32:10
噤声:指保持沉默,不说话,通常是由于害怕、尊重、命令或其他原因而不发声。
噤声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噤"字原意为闭口不语,"声"指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因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发声的行为。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噤声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或是对权威的尊重。在政治敏感时期,噤声可能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压抑和恐惧。
噤声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压抑和无奈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沉默的抗议、内心的挣扎或是对自由表达的渴望。
在现实生活中,噤声可能发生在各种情境中,如在面对权威时的自我保护,或在敏感话题上的谨慎态度。
在诗歌中,可以将噤声融入描述夜晚的宁静:
夜幕低垂,星辰噤声, 唯有月光,轻抚着沉睡的大地。
噤声可以联想到寂静的图书馆,或是深夜无人的街道,那种静谧和沉默的氛围。
在英语中,噤声可以对应为"silence"或"keep quiet",但其背后的文化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噤声这个词在语言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语境意义。它不仅是描述沉默的词汇,更是反映社会、文化和个人心理状态的窗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噤声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噤】
闭口。
【引证】
《说文》-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 、 《楚辞·思古》-口噤闭而不言。 、 杜甫《朱凤行》-翅垂口噤心甚劳。
【组词】
噤声、 噤窄、 噤口卷舌
关闭;封闭。
【引证】
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
【组词】
噤门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