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39: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39:16
噤口卷舌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闭口不言,舌头卷起来,形容因恐惧、紧张或惊讶而说不出话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人在某种压力或情绪影响下的沉默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噤口卷舌 常用来描绘人物在关键时刻的沉默,增强情节的紧张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对困难或尴尬情况时的沉默反应。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分析人们在压力下的行为模式。
同义词:哑口无言、闭口不言、缄默不语 反义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畅所欲言
噤口卷舌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沉默状态的形象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人在特定情绪或环境下沉默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沉默有时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面对权威或长辈时。噤口卷舌**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沉默的特定理解。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它让人联想到面对压力时的无助和沉默,这种情感反应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个人经历中,噤口卷舌 可能出现在面对权威或尴尬情况时,比如在学校的公开演讲中突然忘词,或者在工作中面对领导的严厉批评时。
在诗歌中,可以将噤口卷舌 融入描述自然景物的诗句中,如“山风呼啸,林木噤口卷舌,夜色中一片寂静。”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紧张或恐惧时的表情,嘴巴紧闭,眼神闪烁。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沉默的房间,只有微弱的呼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ngue-tied" 或 "speechless",它们也用来描述因紧张或惊讶而说不出话的状态。
噤口卷舌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人的行为,还反映了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
至此几于~,而绝不敢复措其手足。
1.
【噤】
闭口。
【引证】
《说文》-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 、 《楚辞·思古》-口噤闭而不言。 、 杜甫《朱凤行》-翅垂口噤心甚劳。
【组词】
噤声、 噤窄、 噤口卷舌
关闭;封闭。
【引证】
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
【组词】
噤门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卷】
膝盖弯曲。引申泛指弯曲。
【引证】
《说文》-卷,膝曲也。 、 《庄子·徐无鬼》。释文:“犹拘挛也。”-有卷娄者。 、 《庄子·逍遥游》-卷曲而不中规矩。 、 《左传·襄公三十年》-郑丰卷字子张。
【组词】
卷曲、 卷娄、 卷陲、 卷屈、 卷舒
诚恳。
【引证】
《汉书·贾捐之传》-敢昧死竭卷卷。
4.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