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4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41:20
口噤(kǒu jìn)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嘴巴紧闭,不能说话。基本含义是指因某种原因(如恐惧、震惊、疾病等)导致无法开口说话的状态。
口噤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口”和“噤”两个字组成。“口”指嘴巴,“噤”指闭口不言。在古代文献中,口噤常用来描述因恐惧或疾病导致的无法说话的状态。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医学描述,也用于日常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口噤有时被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权威或重要场合时的紧张反应。在社会交往中,口噤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交障碍,影响人际沟通。
口噤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在重要或紧急情况下的无助和焦虑,也可能让人想到在社交场合中的尴尬和不适。
在个人经历中,口噤可能发生在面对重要考试或公开演讲时,那种紧张到说不出话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
在诗歌中,口噤可以被用来形容一种沉默的美,如“她的沉默如夜,口噤中藏着星辰的光芒”。
口噤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紧闭的嘴巴,或者是一个人在紧张时喉咙发出的轻微声音。视觉上,可能会想到一个紧闭的嘴唇或是一个紧张的表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eechless”或“unable to speak”,但这些表达没有“口噤”这个词所包含的紧张和不安的情感色彩。
口噤这个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语境含义,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生理状态,也反映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情境。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噤】
闭口。
【引证】
《说文》-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 、 《楚辞·思古》-口噤闭而不言。 、 杜甫《朱凤行》-翅垂口噤心甚劳。
【组词】
噤声、 噤窄、 噤口卷舌
关闭;封闭。
【引证】
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
【组词】
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