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7:57
词汇“噤颐”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文雅且书面化的词汇。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噤颐”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噤颐”的字面意思是闭口不言,保持沉默。其中,“噤”指的是闭口不说话,“颐”则常指面颊,但在这种组合中,它更多地强调了保持沉默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噤颐”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压力或情境下选择不发表意见,保持沉默。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闭嘴”、“不说话”等更为通俗的表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可能会用来描述在特定情况下保持沉默的策略或行为。
“噤”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鸟口闭合。“颐”字则来源于《易经》,原指面颊,后引申为保养、养育之意。两者结合的“噤颐”可能是后来文人为了表达特定情境下的沉默状态而创造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有时沉默被视为一种智慧或策略,特别是在面对冲突或不确定情况时。因此,“噤颐”可能被赋予了一种深思熟虑或策略性的沉默的含义。
“噤颐”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权威或压力面前的无奈和沉默。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或职业场合,了解并适当使用这样的词汇可以显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噤颐”来描绘一个在风雨中默默承受的人物形象,如:“风雨中,他噤颐不语,任凭岁月雕刻他的面庞。”
视觉上,“噤颐”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紧闭双唇、面无表情的人;听觉上,则是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keep one's mouth shut”或“remain silent”,但这些表达没有“噤颐”那种文雅和深沉的意味。
“噤颐”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特定语境中,它能够准确而深刻地表达沉默的状态和背后的情感。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是非常有益的。
1.
【噤】
闭口。
【引证】
《说文》-口禁,口闭也。从口,禁声。 、 《楚辞·思古》-口噤闭而不言。 、 杜甫《朱凤行》-翅垂口噤心甚劳。
【组词】
噤声、 噤窄、 噤口卷舌
关闭;封闭。
【引证】
潘岳《西征赋》-有噤门而莫启。
【组词】
噤门
2.
【颐】
(形声。从页(xié),臣(yí)声。臣,面颊,繁化作“颐”。本义:下巴) 同本义。
【引证】
《方言十》-颐,颌也。 、 《释名》-颐,或曰辅车,或曰牙车,或曰颊车。 、 《春秋元命苞》-后稷岐颐自求。 、 《礼记·玉藻》-端行颐霤如矢。 、 《庄子·天地》-手指颐指。 、 《汉书·东方朔传》-擢项颐。 、 《易·噬嗑》-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 、 《西游记》-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 、 《新唐书》-方额广颐。
【组词】
颐腮、 颐脱、 颐溜
保养。
【引证】
《易·序卦》-颐者,养也。 、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 唐·韩愈《闵己赋》-恶饮食乎陋巷兮,亦足以颐神而保年。
【组词】
颐志、 颐育、 颐神、 颐爱、 颐贤、 颐养精神、 颐身、 颐年、 颐老、 颐养天年、 颐神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