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46:12
弃本求末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根本的、重要的东西,而去追求次要的、表面的东西。这个成语强调了在追求目标或解决问题时,忽视了最核心的部分,而只关注了边缘或不重要的细节。
在文学作品中,弃本求末 常用来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作品或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处理问题时缺乏远见和深度的人。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只关注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发展的策略。
同义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反义词:抓大放小、顾全大局
弃本求末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对于“本”与“末”的区分。在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和《道德经》中,都有关于重视根本和轻视次要的论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被凝练成成语,用于批评那些忽视根本的行为。
在文化中,弃本求末** 反映了对于事物本质和表面现象的深刻认识。这种思想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要有深度和远见,而不是只看表面。在社会发展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的行为。
弃本求末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警示和批评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行为,引发人们对于深度思考和长远规划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公司只注重营销和广告,而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提升,最终导致品牌形象受损。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弃本求末。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弃本求末者,终将失其根。
浮华一瞬逝,深根永流传。
弃本求末 这个词汇可以联想到一些浮华的场景,如过度装饰的房间或过于繁复的服装设计。在音乐中,可以联想到那些只注重技巧而忽视情感表达的演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意思是因为过于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这个表达与 弃本求末 有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在处理问题时要有全局观。
弃本求末 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根本和实质,而不是只看表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分析问题,做出更有远见的决策。
惟小人弃本求末,不务修德,止求吉葬。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