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37: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37:17
词汇“弃杖草”在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以下是对“弃杖草”这一词汇的分析:
“弃杖草”字面意思是指被丢弃的杖(拐杖)所化生的草。这个词汇可能源自某种民间传说或寓言,但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
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中出现,用以象征某种转变或新生。
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例句是虚构的:
同义词:重生草、再生草(假设存在类似的象征性词汇) 反义词:无(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反义词难以确定)
“弃杖草”的词源不详,可能源自某个特定的文化传说或故事。在语言中的演变不详,因为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
如果“弃杖草”源自某个特定的文化传说,它可能在该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象征着放下过去、重生或转变。
“弃杖草”可能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放下负担、迎接新生活的意象。
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个人故事中出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弃杖草在风中摇曳,
象征着旧日的终结,
新生的希望在晨曦中绽放。
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视觉和听觉联想可能需要借助想象。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片荒芜的土地上,一株翠绿的草从一根旧拐杖中生长出来。
由于“弃杖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跨文化比较不适用。
“弃杖草”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意义和使用非常有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能更多地出现在特定的文学创作或文化传说中,用以传达特定的象征意义。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深度的认识。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杖】
(形声。从木,丈声。本义: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杖,持也。 、 《书·牧誓》-王左杖黄钺。 、 《汉书·韩信传》-杖剑从之。 、 《汉书·武帝纪》-杖斧。
【组词】
杖斧、 杖楫、 杖斧之臣、 杖策、 杖节
3.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