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3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39:17
弃权:指在投票或决策过程中,参与者选择不投票或不表达意见,从而不参与最终结果的决定。
弃权一词源自汉语,由“弃”(放弃)和“权”(权利)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弃”常用于表示放弃或抛弃,而“权”则指权力或权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现代汉语中的“弃权”一词。
在某些文化中,弃权可能被视为一种消极的行为,表示缺乏责任感或参与感。然而,在其他情况下,弃权可能被视为一种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存在利益冲突或信息不足的情况下。
弃权可能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失望、理解或赞赏。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犹豫不决、策略性思考或道德困境。
在学生会选举中,我曾因为对所有候选人的政策都不满意而选择弃权,这让我感到既无奈又坚定。
诗歌: 在沉默的投票箱前, 我选择了弃权, 不是因为冷漠, 而是因为心中的天平, 无法倾斜。
视觉:想象一个空白的投票纸,上面没有任何标记,代表着弃权。 听觉:在会议中,当有人宣布“我弃权”时,周围可能会陷入短暂的沉默。
在英语中,“弃权”通常用“abstain”来表示,而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s'abstenir”或西班牙语的“abstenerse”,也有类似的表达。
弃权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有重要意义的词汇,它不仅涉及个人选择,还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弃权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立场。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权】
(形声。从木,雚(guàn)声。本义:黄花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 、 《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权,黄英。 、 《诗·秦风·权舆》-于嗟乎,不承权舆。 、 《大戴礼记·诰志》-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