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01:06
“弃材”字面意思指的是被抛弃或放弃的材料或物品。基本含义是指那些被认为无用、不再需要或不符合要求的物质或资源。
“弃材”一词源于汉语,由“弃”和“材”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弃”意味着抛弃,“材”指材料或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被抛弃的材料或物品。
在**传统文化中,“弃材”可能与“物尽其用”和“勤俭节约”的观念相冲突。社会普遍认为应该珍惜资源,不应轻易抛弃。
“弃材”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被遗弃、无用和浪费的负面情感。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废弃的物品、被社会边缘化的个体,以及资源的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将废弃的木材重新利用,制作成家具或装饰品的情况。这种创意的再利用不仅减少了浪费,还赋予了弃材新的生命。
在诗歌中,可以将“弃材”融入到描述自然界循环和再生的主题中:
在森林的深处,
弃材与新芽共舞,
腐朽化为养分,
滋养着生命的轮回。
在英语中,“弃材”可以对应为“discarded material”或“waste material”。不同文化对弃材的处理和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存在对资源浪费的关注。
“弃材”这个词不仅指物质上的废弃物品,也隐喻着社会中被忽视或遗弃的个体。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源的珍贵和社会的责任。通过创意和再利用,弃材可以转化为有价值的物品,这也反映了人类对资源的智慧和尊重。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材】
(形声。从木,才声。本义:木材,木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材,木梃也。 、 《周礼·太宰》-五曰材贡。 、 《国语·晋语》。注:“横木也。”-驾而乘材。 、 《论语》。郑注:“无所取于桴材。”-无所取材。 、 《庄子·人间世》-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 、 《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组词】
木材;材器